伯恩光学执行董事杨俊建指尖划过实验室台面上一块超薄玻璃样品,语气沉稳:“我们从不追求专利数量,每一件申请,都必须有真金白银的技术含量。”
全球科技角力场中,专利已成核心武器。这家全球智能设备外观结构领域的产业龙头,凭借621件专利,其中30%为含金量更高的发明专利,在光学材料、精密加工等关键领域浇铸出一道难以逾越的“技术护城河”。
源头卡位:专利深植研发基因
作为行业拓荒者,伯恩创造了多个“全球第一”:首家提供手机玻璃盖板解决方案、首家提供智能手机3D玻璃盖板解决方案、首家提供可折叠智能手机CPI薄膜盖板解决方案和首家提供智能手机微晶玻璃盖板解决方案的企业……为延续领先地位,伯恩多年前便将专利战略植入创新血脉。一支由专利代理人、律师及技术专家组成的精锐团队,常年深入研发腹地。从项目萌芽阶段,专利挖掘即同步启动。团队借助专利导航,精准扫描市场需求、技术趋势与对手布局,确保研发方向有的放矢。
核心突围:集群专利攻破“卡脖子”难题
专利高墙背后,是每年超10亿元的研发投入与万人工程团队的支撑。四座重点实验室(含CNAS认证)内,光学材料、精密加工等核心技术不断突破。以《一种折叠屏电子设备后盖加工工艺》为例,伯恩创新喷砂夹具设计,一举攻克UTG玻璃边缘易损的行业痼疾。良率跃升、成本下降、寿命延长——这项专利直接打破了海外技术垄断。以此为核心支点,伯恩编织出覆盖材料配方、加工设备、生产流程的全链条专利集群网,在热弯、超硬镀膜等关键技术节点完成密集布防。
开放生态:实验室与产线“共写论文”
独行快,众行远。伯恩以开放之姿搭建产学研融合通道,构筑“基础研究-技术转化-产业应用”的创新闭环。
2025年4月,伯恩与香港城市大学联手,剑指先进制造、新材料与工业AI,共建智能光学设计平台。而与香港理工大学的合作已结出硕果——微晶玻璃3D热弯技术成功应用于苹果Vision Pro前盖。该项目催生6篇SCI论文,生动诠释“把论文写在产线上”。产业链协同同样关键。伯恩与小米、传音等头部企业共建联合实验室,以终端需求牵引技术攻坚,推动光学制造整体跃迁。
人才筑基:专利军团这样炼成
专利之争,终为人才之战。伯恩独创“培训赋能+实战淬炼+激励驱动”培养链,锻造专利生力军。通过系统培训、项目实战与专项激励,员工在“专利挖掘-申请-转化”全流程中进阶为复合型人才。香港理工大学联合实验室更成为人才孵化器,多名联合培养博士扎根伯恩研发一线。这支兼具技术研发与知识产权管理能力的精锐部队,正是621件专利背后的核心引擎。
如今,伯恩光学的专利护城河已显现实力:其光学玻璃、手机盖板产品广泛应用于全球顶尖电子品牌。实验室里一块UTG超薄玻璃的突破,最终化为消费电子产品的优雅与坚韧。杨俊建望向窗外繁忙的厂区,道出伯恩的坚守:“技术专利化、专利产业化——这条路,我们走通了。”当621件专利从纸面走入生产线,创新已悄然转化为看得见的市场壁垒。